Saturday, July 30, 2011

胎儿神经管畸形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暴露相关

2011-7-19

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PNAS 发表了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暴露与胎儿神经管畸形相关性的研究论文。神经管畸形是一类严重先天缺陷,包括无脑和脊柱裂等常见 亚型,是导致围产儿死亡以及儿童终生残疾的重要原因,社会成本非常高。神经管畸形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病率很高,但病因尚不明确。虽然有人怀疑神经管畸形的发 生与环境污染因素例如燃煤所致污染有关,但缺乏足够的证据,尤其是污染物暴露的生物标志物水平与神经管畸形发病风险相关的证据。

该研究分析了80例神经管畸形病例的胎盘中上百种持久性有机物(包括多环芳烃、有机氯农 药、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等)及其代谢产物,作为胎儿子宫内暴露水平的指标,并与50例正常婴儿进行比较,首次发现胎盘中多环芳烃和部分有机氯农药水平与 神经管畸形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并呈现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值得指出的是,这一相关性在无脑和脊柱裂两种主要亚型中均存在。该研究提出,胎儿母亲对这 一类污染物的暴露水平差异以及对污染物的代谢差异很可能是导致这一关联的主要原因。这项研究结果为神经管畸形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 神经管畸形的预防、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使用和排放的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项研究涉及健康科学和环境科学的重点领域,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点。研究成果是医学部生育健康研究所/卫生部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任爱国教授领导的出生缺陷研究团队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朱彤教授领导的环境与健康研究团队密切合作完成的。

作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一,任爱国教授长期从事人口出生缺陷研究,他领导的团 队承担了多项关于出生缺陷的国家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过去十多年间收集了大量的包括神经管畸形在内的出生缺陷病例和健康对照的多种生物样本以及问卷调查 资料,为本项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邱兴华博士是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2008年从美国回北京大学工 作。他在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支持下,通过建立和优化实验分析方法,实现了同时对胎盘中上百种持久性有机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高灵敏度分析,使得对胎盘内多种 有机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成为可能。

作为论文通讯作者之一,朱彤教授是我国最早开展有机氯农药大气环境过程的研究人员之一,过 去十多年一直致力于推动北京大学本部和医学部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合作研究和学科建设。于2007年建立的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加强了北京大学环境 与健康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团队建设,承担着多项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国家重点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和美国NIH等经费支持。(来源:北京大学)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71917453713318174.shtm


北极冰川融化正释放毒素

2011-07-29

见习记者 金玉蓉

近日,挪威和加拿大的科学家发现,随着北极冰川的融化,一直蛰伏在北极冰面之下的毒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开始释放出来。

科学家在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齐柏林研究站和加拿大北部的气象预警站检测了1993年到2009年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测量值之后发现,全球变暖正把这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再次释放出来。

次挥发和沉降重复可以导致持久性有机物分散到地球上各个地方,也容易从暖和的地方迁移到冷的地方——比如北极圈这种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在过去几十年间,北 极圈的低温把很早以前沉积在北极的毒素封存在冰层和北极冰冷的海水中。但是伴随着气温升高,这些毒素就被释放出来——DDT、林丹、氯丹(农业杀虫剂)、 多氯联苯(工业中用在变压器、电容器、充液高压电缆,油漆和塑料中)、以及用于土壤消毒的六氯苯。这些化学物质被统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对人类造成出 生缺陷和癌症的危害。

更多:

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328

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英语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常簡稱為POPs)泛指具有以下特徵的化學物質:

  1. 在自然環境中,難以自然分解
  2. 在生物體內具有較長的代謝半衰期,會經由食物鏈,在生物體內累積
  3. 具有隨著生物或自然氣候的長距離移動的特性,甚至在極地居住的生物體內也能發現
  4. 對於人類的健康與自然生態有毒害的危險性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19377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称融冰正导致地球“腰围”增大

20110729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融冰正导致地球的腰围不断增大,这一增肥现象由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科学家表示,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融冰正导致海洋水量不断增加,额外的水在引力的影响下涌向赤道地区,导致地球腰围增大。腰部是地球宽度最大的区域。

  大约2万年前,冰河时代结束,在此之后,地球开始瘦身。这一地质时期较为漫长,地球表面和大气温度不断下降,大冰原的重量非常巨大,导致地壳和地幔变形,中部开始凸起。地球并不完全呈球形,北极地区与地核之间的距离比赤道地区近数公里。

   据悉,冰河时代后的反弹效应导致地球更接近完美球形。据报道,赤道地区的肿胀每年萎缩程度不到1毫米。但根据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的观测,这种效 应正在逆转。科学家表示,其他因素抵消了地球腰围的不断萎缩。两极的融冰速度达到每年3820亿吨,正在抵消这种瘦身效应